找到相关内容7308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阿格旺波零星传记·生起信心良药

    :“八大栋梁四支柱,内外弟子如繁星,诸强十三上弦月;外内诸多因缘故,支柱数为历代师,栋梁数为持法者,椽子顶盖般徒众,大风金刚转机器,堡楼佛法之衡量,哈哈!”   尊者为后世有缘弟子留下的著作有十三...

    阿格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1485088.html
  • 张纯一的佛化圣灵论

    信基督,他说:“故仆所以宗基督不少摇,而甚乐为后世倡者也。”[7]   在广学会期间,张纯一亦开始他的基督教写作。先后撰写多册书籍,内容多是张氏以中国宗教的教理阐释基督教信仰,反映一个有深厚中国文化...

    赖品超 苏远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685468.html
  • 弘扬“人间佛教”的精义 提升青年学子之精神品质

    欲知后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”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太唯心了。抛开这种唯物、唯心的哲学争论且不谈,佛教因果论的真正价值在于,要人们牢牢地把握住今天,好好地活在当下。不管现实的境遇是怎么来的,都要坦然地面对和接受,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085647.html
  • 人间佛教:大众化而非世俗化

    人身内都潜伏有成佛的势能。我们可以称佛为一位卓绝群伦的人。因为他的“人性”完美至极,以至在后世通俗宗教的眼光中,他几乎被视为超人。   毫无疑问,佛教就是人间的,正如《增壹阿含经》所说:“佛世尊皆出...

    惟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085785.html
  • 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

    》的记载,前秦建元二年(366年),僧人乐僔路经此山,忽见金光闪耀,如现万佛,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。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,称为“漠高窟”,意为“沙漠的高处”。后世因“漠”与“莫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185786.html
  • 洪州禅

    screen.width-333)this.width=screen.width-333"> 马祖道一禅师像 简介概述 洪州禅,又称洪州宗,与石头宗并列为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,由六祖惠能门下分出。始于南岳怀让禅师,但它的实际建立者,为洪州道一(又称马祖道一)法师。下开临济、沩仰二宗。后世以马祖之法系为禅宗之正系,而承继菏泽宗之圭峰宗密则为傍出。洪州为江西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82586236.html
  • 立社念佛万古师(续)

    修复,其规模大于前。1994年9月,传印法师接任方丈后,寺院又有较大的发展,特别在净土宗文化研究上,出了很大力气,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召开研讨会,就是很好的例证。   庐山念佛法门,对后世之影响,主要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85786278.html
  • “心”的佛教之最终成熟

    大乘止观法门》)以留传后世。  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,在“早期中国禅”阵营中,许多中国人(比如北魏太武帝时的僧人惠始)也像慧思一样热衷于探索属于自己的禅法实践(因为那是一个“习禅热”的时代),但他们都...一而命名的“洪州禅”。最后,我想引用一下宋代契嵩《传法正宗记》中对马祖道一的评价,曰:   大鉴之后世,能以法而得人者,一最为隆盛。〔53〕   “大鉴”指慧能,“一”指马祖道一。纵观整个中国佛教...

    陈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25386649.html
  • 马祖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开示方法

    为浅,祖师禅为深。后世执言句者,徒鼓其两片皮耳。”忽滑谷快天有真知灼见,亦深入禅门精髓之学者。  (三)禅师呼唤与闻声悟道  禅师呼唤学人,学人闻声应诺。禅师或者予以印可,或者予以否定。如此一呼一诺,...

    苏树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687036.html
  • 了“生”脱“死”的佛学智慧

    何必迷恋现实世界的种种欢乐和幸福?  二、生死之流转:  业报不爽,六道轮回  在佛教看来,众生由因缘而“生”,有情众生并非仅有一次生死,而是有前世、后世乃至生生世世。众生皆在生死中流转,依众生所造善恶...

    邓庆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987039.html